中脾也,坤也,万物之母,气也。阳也。乾也。此天地阴阳之邪,随人气之上下升降者也。
歌括∶劳倦失血心跳动,如人将捕惕然惊。运斤成风,则存乎其人耳。
谓春宜用升,以助生气;夏宜用浮,以助长气,秋时宜降,以顺收令;冬时宜沉,以顺封藏。九窍为水注之气,是脏腑之津液,外注于九窍者也。
是以水谷之津液,各走其道,五脏六腑皆以受气,皮肉筋骨,咸以资生,故曰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脏,清阳实四支,浊阴归六腑。经所谓∶皮虚则热,脉虚则惊,肉虚则重,筋虚则急,骨虚则痛,髓虚则堕,肠虚则溏泄。
此流溢于中之血,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,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肤腠皮毛。此缘失于考究,故沿袭时俗之讹。
蒸蒸发热为里热,阳邪下陷入阴辙;譬之蒸笼气达外,有渴下之休跋涉。夫人生于寅,故始于厥阴木,脏腑之精气,次序资养,至十月而五行之阴阳已周,十干之气已化,归于壬癸而生。